死亡有甚麼意義? 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?

死亡有甚麼意義? 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?
作者:陳芷筠


「在光明與我之間,接著窗戶消失,再接著,我一無所見......」這是艾米莉狄金森的詩的未段。論述死亡的文學、神話、圖畫等,皆與痛苦、黑暗、恐懼有關,要不就是尋找靈單妙藥,以龜鶴松柏等形象祈求長壽,妄求長生不老,目的為逃避死亡。死亡這事實,彷彿只能存在陰暗,負面的角落,而生存便是光明,這一個截然二分的論述,將生存與死亡分為兩碼子的事,它們之間並沒有互相參照或某種關係的連繫。我們不是生存,便是死亡,我們一是固守生存,一是固守死亡;那麼,死亡的意義就只是生命的終結。當我們不固守於這個二元對立的窘局中時,死亡的意義並不只是生命的終結,死可能是生的燈塔,有死才知生的價值,才顯得生的可貴及完整,正如有離別,才知道相聚的可貴。所以,有關對死亡的探討並不應一味負面,重新發掘死亡的價值,以及從死亡中重新發掘價值1 ,對人生意義及價值的探討,包括對死亡意義的深思。

我們要知道死亡的意義,便要認識死亡,認識來自對死亡的觀察。他人的死亡是可經驗的,自己的卻不可經驗,只可從想像、假設去感受死,並不可真實經驗死亡2, 所以在生者對死亡的經驗,可能來自一些死亡的傳統形式,如家中的神明,拜祭先人的傳統等,關於死亡的儀式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,但這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儀式,並不能拉近死亡與生活的關係,不能讓人了解死亡,接受及面對死亡。另一面向,認識死亡,源於目睹別人的死亡,如新聞報導的意外死傷或大型災難,及至近身親友的死,我們可以像伊凡﹒伊里奇的同僚一樣,認為「死的是他,不是我」,產生一種慶幸感,展示人性麻目的一面,也可以像〈十誡〉第一誠中小孩死訊的突如其來,啟發死亡的性質,死亡這結果是確定的,但死亡的到訪卻是不確定,不能預測的。由於經驗死亡,帶來了生命的無常的認知,不知死,焉知生?對死亡的觀察及思考,是對生存狀態或生命的一種觀照,重新肯定及定義生存的價值。

死亡的意義,由於它能夠觀照生命,就整個生命而言,死亡不是威脅,是一種挑戰,是內在精神及生命的繼續成長,且更能深化的積極面對的人生階段,死亡是一種建設性力量3 。這種建設性力量,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,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。首先是認識死亡,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,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甚至生存是向死的過程,正如海德格所說「人是向死的存在」。死亡並不是遙遠的事,陪伴著我們生活,因為有限,所以珍惜,把每一天當最後的一天,好好地活,以滿懷感恩的心情生活,提醒還擁有生命的人只是活,想活是不夠的,而是如何活,才不致浪費生命。再者,是面對死亡,處理或預演一旦死亡到訪時的心態,這種態度對我們在世安身立命有參考價值。首先是處理未知的態度,懼怕死亡是源於人們害,怕死後的未知,其實生存也有許多未知,一些未能把握的事,如懼怕失業,或對一些生活瑣事、考試、面試等產生恐懼及焦慮。我們對死亡有多少恐懼,對生命就有多少疑懼4 ,世俗的紛擾對我們真正享受生命形成一定阻礙,每個人對處理未知有不同的方法,處理死亡的未知可轉化成生存的哲理。
此外,人不肯面對死亡,是因對現實的執迷,執著於「我」,無法放棄屬於我的東西,如名利,感情,享受。面對死亡,《潛水鐘與蝴蝶》中的鮑比過往極懂享受人生的每一細節,例如洗澡,他總會帶一杯威士忌,一本好書泡浴,但癱瘓後,他只好由護士洗淨僵硬的身體,「回憶那段愉快的日子是非常殘酷的,幸好我沒有時間鑽牛角尖」,而是把幻想化為受困生命的調劑,這與莊子提出「坐忘」5 之法同一道理,對現實世界,人生的利益、得失、享受忘卻,把煩惱及妄求淡化,使精神舒暢自由,隨自然變幻「逍遙於天地間而心意自得。」人生亦一樣,「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!」人生有涯,但慾望無涯,我們應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有限的慾望,無限的追求,包括對生命的追求,只是一種妄念,使人徒添痛苦,放棄執著,讓生命在有限時間內飛馳。再者,死亡是物質的死,物質的死不會影響不死精神的存亡,要明瞭死是形而上的形體消逝,追求精神上的不死,永恆及不朽的死亡智慧,像小孩Ray Cheung一樣,將他對生命的感覺及想像力繪下,鼓勵世人,與道家提出「死而不亡」的死亡觀念同出一轍,這種精神的超脫打破了生與死之間的界線。

死亡有甚麼意義?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?從死亡的功能性來說,死亡的切身及神秘性,引發人的想像力,造就不少藝術作品;死亡也是生命新的開端,死亡是為了生命的循環,有落花才能結果。但最重要的,死亡其實是一種對生命重新的掌握。當然,我們不能掌握死亡的到來,也不能掌握死亡後的光景,我們能掌握的是死亡的必然性及對待它的態度,透過徹悟死亡的真相,我們便知道生存的方向。死亡是我們再次專注投入生命的機會,我們從中重新發掘生存的價值。對死亡的觀察及思考,是對生存狀態或生命的一種觀照。故此,死亡對生命而言是一種建設性力量,我們從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。
 
 
註解
 
1.《死亡的意義》,p. 8.
2.《死亡之思》,p. 3993.
3.《死亡的意義》,p. 376.
4.《如果只有一年》,p. 104.
5.《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》,p. 41.